杨宇身上有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这非常符合他一位央美教授的身份。其实,这也是他当初选择走上设计道路的最初的缘因。
他长在部队大院儿里,就读于北京有名的重点中学101中学。当大家把北大清华当做目标时,他却觉得生活不该是这样,应该有个与众不同的选择。所以他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中央工艺美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启了设计生涯。
经过多年的设计实践,在杨宇看来,成功的商业设计是为人们带来美妙的消费体验,同时也是把品牌理念传递到大众的媒介,设计师在消费大众和品牌之间充当着沟通与传播的角色。
“在一个消费型的社会里,除了购物消费体验之外,商业建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其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创造独特的视觉感受,使人们对于城市有更深刻的归属感。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化的商业设计,让审美情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气息产生微妙的互动化学作用,为大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杨宇说。
2006年,做了多年设计的杨宇开启了一个新的职业历程,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也许是因为母亲是教师的缘故,他天生对于当老师有种使命感,就这样机缘巧合,他从一名职业设计师转身成为了大学校园里一位老师。
虽然身份转换,但是杨宇却一直没有放弃做职业设计师的想法,他觉得能够在设计实践的同时,成为一名职业教师也是件非常幸运的事。一方面可以接触市场,通过实践可以获得学校里接触不到的知识。一方面他又能有机会接触一批年轻的力量,了解时代的变化和一些新奇的想法。
教学上,杨宇一直不断寻找突破,他觉得现在的学生创意和设计能力都很强,但局限就是过于专注本专业的学术领域。他说,设计要走向市场,中国的设计教育需要与市场接轨,这种接轨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从事实际的设计项目,而是需要将商业空间设计的理念植入到教学中,因为商业空间设计既要有很强的专业性,又需要大量的设计行业之外的知识,而通过教学让学生面对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方式。他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商业品牌与学校理论教学结合的优秀的项目和案例诞生,这样才能真正让设计服务社会。
[Hi设计=Hi,杨宇=Yang]
每次重大的决策都是行动快于思维
Hi:怎么开始要做室内设计的呢?
Yang:我学室内设计很偶然。我是部队大院长大的,大家习惯在同样的价值体系下按照家长和学校的安排规划自己的人生。我当时就有点逆反,觉得生活不应该是这样,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做同样的选择?因为小的时候总画画,就想着是不是可以做点不一样的事。在那个年代,学艺术是不被理解的。我当年所在的101中学属于市重点。我考艺术院校的时候,我们校长还找我谈过话,意思是说我要是考不上美院的话,就别高考了,别影响学校升学率之类的。现在想想,可能就是一种青春期的冲动。
对有的人来讲,决定人生的选择的那一刻其实只是一种瞬间的直觉,行动时候不一定就是思维很清晰的时候。像我们创业也是这样,要是都想清楚了可能这事就干不了了。我人生中每次重大的决策都是行动快于思维。
室内设计研究的是人与空间更为密切的关系,它包含了视觉,触觉,甚至嗅觉与听觉交织的综合感官体验。在其中会接触到社会文化与人性的千姿百态。这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还有就是速度。它的周期比较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更单纯一些。而且在室内不用风吹日晒,很多新型材料,比较视觉化的元素可以更容易得到应用。我觉得室内设计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
商业设计与主流建筑设计的割裂
Hi:您是怎么开始接触商业设计的?
Yang:我从大学毕业那会就开始做百货,当时是跟着一个装修公司的老板,第一个项目就是西单百货商场。90年代中期是百货的天下,所以学习的都是百货的概念。那时候,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在日本、韩国的考察,研究出了一套关于百货的动线、平面的理念和技巧。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关于百货商场人流动线分析的。这在当时还是很少有人研究的领域。1998年之后我在美国待了6年。2004年一个美国公司聘请我回国,主要做购物中心。2000年初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懂什么是购物中心,但公司的创始人张乃尊先生一直坚持做。直到2007年的西单大悦城项目,算是他的成名作。那时候他就提出了天街,错层平台等购物中心”街区”的理念。从西单大悦城的项目开始我们做室内空间规划,一边做一边学。做购物中心设计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接触社会的窗口,因为它能够快速的让你获取消费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商业策略。例如,2009年,我在做香港K11第一个武汉店时,就已经了解像了K11这种艺术商业的理念,并且参与到它的运作流程。所以我一直把购物中心当作一个学习的平台。
Hi:国内和国外对商业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Yang:我个人认为,中国对于商业设计虽然不算排斥,但它起码不在主流的价值体系之内。现在各种媒体上出现的大多是旧建筑改造、或美术馆这一类的文化建筑,很少有关于大型商业设计的报道。而像我之前合作的商业设计公司,他们有自己的的圈子,定期举办论坛和各种活动。但这个团体跟中国主流的建筑设计是脱离开的。
有一件事,我感触特别深,在扎哈离世的时候,各个媒体都在大肆报道。而几乎同时,以重塑”商业综合体”著称的美国捷得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Jon Jerde的去世却很少有人关注。Jon Jerde对于商业建筑的贡献极大,其作品包括日本的难波公园(Namba Parks),美国洛杉矶的环球影城步行街(Universal CityWalk),圣地亚哥的赫顿广场(Horton Plaza)等。他开创了”场所创造”这一理念,以难忘的体验性打造精彩的公共场所。如今这种设计理念已经成为趋势,不论是大型综合体项目或小型原型建筑设计,建筑师们都开始以用户体验而非建筑本身作为设计焦点。在我看来,相比扎哈,他才是真正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生活的建筑师。
设计师要跟随时代的变化
Hi:您很早开始做购物中心,又做过很多商业项目,但现在好像做办公多一些,会有主观的选择吗?
Yang:在购物中心之前,我做过很多大型的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特点就是它所承载的空间始终在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变迁。设计师也是随着时代在变化。我在2010年的时候,曾经把一个办公楼改成了购物中心,而在前年,我又把一个百货商场改成了写字楼。所以说这个时代在变,设计师也要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进。尽管购物中心的消费属性受到互联网经济和地产的影响,近年来正在逐渐衰退,然而,Jon Jerde所提倡的”场所创造”这一来自商业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设计的各个领域。当年,安迪霍尔曾说:”美术馆就像购物中心”。今天,无论是写字楼,美术馆,酒店都在秉承着情景营造,体验式消费这一原则,可以说,购物中心存在于任何角落。
Hi:在购物中心之后的商业设计项目有什么特别的案例吗?
Yang:我这几年主要在做一些大型写字楼的公共空间设计。正如我刚才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业态正在产生新的运营模式,写字楼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传统的观念里,公共空间豪华的装修,高大气派的大堂入口象征着写字楼作为入驻企业形象的品牌荣誉感以及社会权力与地位。在南京北纬国际中心项目中,我们认为,在新型现代化城市商业环境氛围里,写字楼已经变成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它更加生动,这种生动,是基于当代年轻人更加开放的交流方式。它应当成为集艺术陈设,商业推广,私人洽谈等多元化的交互场所。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加强了平台的场域感,丰富了空间层次,让传统的写字楼大堂成为人们相识或相遇的场所。
▼南京北纬国际中心
Hi:您是如何将商业设计策略在写字楼项目中进行运用?
Yang:新街高和项目是将一个旧的百货商场改造成一个以中小型金融企业为目标人群的出租型写字楼。原建筑外部既是热闹的带有传统风貌的新街口北大街,又临近北京时尚潮流聚集的什刹海。在我们看来,金融行业的都市化,冷静,内敛与建筑外部环境的古朴喧嚣的对立正如同今天的北京,在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现代都市景观背后,是一个个无序而具有城市活力的艺术,文化场景。室内公共空间应当去表达这种有趣的跳跃关系。我们实际上是以商业设计的手法来进行室内空间设计,让办公楼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街道。同时,把艺术作品带入空间,将不同的艺术视觉体验组织在不同的空间角落与界面中,通过戏剧性的情境激活一成不变的空间属性,让人们在行走中产生惊喜。
▼新街高和
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游戏的设计者
Hi:您从职业设计师到教师,这个身份的转换有什么影响?
Yang:我2006年来到央美。当了老师以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设计的理解不太一样了。以前就觉得形式感很重要,一定要好看,很少就设计的本质有过多的思考。到学校以后,出于知识讲授的需要,慢慢的就会通过所做的每一个项目,对设计过程的有更多逻辑性的梳理和总结。这样的梳理和总结多了,慢慢地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于设计的理解和理论构架。这也是我当了老师以后的最大收获。
Hi:从教学上讲,央美的室内设计专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Yang:因为央美的室内专业是5年制,跟着建筑走。所以我们就会想,比别的学校多的这一年该干些什么?这么多年从业的经历包括我对设计的认知让我一直觉得,设计师必须要跳出形式语言的圈子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设计的结果?设计其实不需要那么宏大的理论系统,更多的是需要你对社会的理解,包括对人性的理解,对生活方式的理解。理解的越透彻,未来在设计上施展的空间就越大。所以在教学中,不管是建筑改造、餐饮、办公、酒店等不同课题,我们提倡的是首先让学生对相关行业进行细致的调研,然后对相应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探讨之后他们会发现,除了设计的形式语言之外,业态背后的功能需求或运营模式可能才是决定设计结果的重要因素。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业态模式,以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消费体验来探讨新型线下商业拓展的可能性。我一直跟学生讲:如果说设计是一场游戏,你们要做游戏的设计者,不要总做游戏的玩家。未来的设计师绝不再是单纯的设计服务者,一定要去参与到制定设计策略的工作里去。
Hi:您在学校这个环境里,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新鲜的观点,保持跟上社会的节奏?
Yang: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这种学习是双向的,向学生学习,也向业主学习。当下的学生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学校里和他们进行交流的时候,总是能感受到他们不同的思维亮点。而在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业主会教你很多东西。大家总说业主是我们对头,而我认为业主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大型国企老总还是开发商,亦或是开饭馆的小老板,他们都有各自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都是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努力沉淀下来的。在与他们合作的每个项目中,我都会得到很多不同的知识点。所以我挺珍惜职业设计师这部分的经历和这份工作,因为它确实可以让我得到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
设计就是一种改变世界的方式
Hi:这么多年来您追求的是什么呢?
Yang: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我母亲就是老师,所以天生的对于当老师有种使命感。我们这一代人都有点理想主义,总觉得我需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也许这挺可笑的,但这可能就是一个自我价值的体现。大学老师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实现方式。学生像是一颗颗种子,他们每个人在未来都会对这个社会做出一点改变,这让我觉得我对这个社会的改变将是巨大的。做设计也是一样,其实我不太喜欢做那种豪宅,高档会所,或是美术馆。因为我觉得那种空间使用的人很少。我更喜欢设计商业空间,或者办公空间这种人流穿梭的场所,它意味着我所创造的空间会跟更多的人发生关系。如果我把空间做的有趣些,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唤起哪怕是小小的不易觉察的感动,我就会觉得我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保定植物园游客中心
▼首地大峡谷购物中心
▼中央美院501画室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