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几乎没有任何一点相关技术基础的4人小团队,在70分钟时间里,从创意构想到原型落地完成一件融合创意编程和3DMapping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在正常理解范围来讲,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数字影像与创新体验设计”Workshop活动里一个真实的快题。
9月5日下午,由《Hi设计》联合国内新媒体艺术团对GeeksArt、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举办的“数字影像与创意体验工坊”在杭州诺丁山艺术中心开启。
这次参与工作坊的24个小伙伴分别来自建筑、室内、景观、影视动画、美陈装饰、视听设备等多个不同的专业。他们被按职业背景的不同组合成6个创意小分队。
GeeksArt创始人Tony老师首先带领大家深度体验由GeeksArt在杭州诺丁山艺术中心开幕的“每当星辰变换时”新媒体艺术大展。展览由《迭代》、《浮游生物》、《流》、《深空》、《花影》等10个主题内容组成。小伙们身临其境,现场感受了一场浪漫唯美的灯光奇幻盛宴。
参观过程中,Tony老师耐心的给大家讲解每一组作品背后的基础技术知识、互动原理和作品创作过程。
每到一处作品前小伙伴们都禁不住拿出手机、相机拍照打卡,美美的靓照成了每个人的意外收获。
参观结束后,新媒体艺术工作坊正式开始了。Tony老师以《新媒体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逻辑》为题进行了专题分享。他首先结合GeeksArt,简单介绍了他们最近这两年做过的,商业展览、公共艺术、VJ、等不同类型项目。
随后,Tony老师系统得介绍了新媒体艺术在全球发展的历史,介绍了Teamlab、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池田亮司等全世界主流的很多新媒体工作室和艺术家,以及国际上主流的新媒体艺术活动、全球知名的新媒体艺术中心等。
他还介绍了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异同,他说,传统艺术与以新媒体艺术最大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技术与手法的突破,而是与观众的交互。新媒体艺术是更多的强调互动,是需要更多观众的参与,某种程度是艺术家与观众的一种特别的对话。所以,对于新媒体艺术家和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非常需要了解技术手段。
Tony老师,还介绍了很多知名的新媒体艺术项目,包括国内的VICE与Intel,theCreatvie Project创想计划,国内较早关注新媒体艺术的线上专题。
进入到干货分享环节,Tony老师结合自己的作品,介绍了新媒体影像作品创作的从概念到脚本创作、再到空间布局、技术落地、最后到现场搭建、合成展示等全部流程。Tony老师还把他梳理出来的一份包含了设计原则、基本元素、作品信息、作品思考与表达,落地实施与作品反馈等关键标准在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完整性”的创作清单分享给小伙伴们。
随后,来自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投影机市场与行业拓展经理杨晨曦分享了投影设备选型等基础知识。
她结合当下最流行的互动投影和3DMapping等新媒体艺术形式,详细介绍了这些光影技术背后的设备选型、技术参数、工作原理的差异等基础设备知识,希望可以设计师和艺术家朋友在实际项目中可以选择到适合项目特点的不同的设备。(了解更多EPSON投影设备请点这里)
中午简短的休息之后,工作坊开启了紧张的下半程。下午的环节Tony老师重点介绍了目前新媒体创作中重要的软件体系,并带领队员们初步了解了vvvv与resolume的软件基础操作。
软件基础入门之后,Tony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个快题任务:6个临时被组成的创意小分队,需要在短短的70多分钟时间里,从构思到落地完成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尽管参加工作坊的小伙伴有的有一些技术基础,但这对于他们来说也算得上一次“极限挑战”。
不过,挑战似乎并没有吓住小伙伴们。计时开始后,每个小组都活跃起来。有的开始讨论主题,有的研讨影像展示方案,有的利用现场准备的材料开始了“手工创作”。
7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终于到了小组展示环节。所有都围拢过来,认真倾听每一个团队的创作分享,其他小伙伴还不时对作品进行点评。
▲与上帝再High作品《蓝海传说》小组成员:沈博文、王孟南、罗荣标、李云
“我们想用手工折纸和塑料纸,想把海洋里的浮游生物的造型表现出来。由于技术原因,浮游生物没有做出来,但把海洋的概念做了一个充分的表达。”——沈博文
▲“旭涛强龙组”作品《环形文明》小组成员:梁海涛、陈旭、鞠军强、李小龙
“我们的初衷是想通过一个花瓶,想来表达一个宏大的主题,就是想把星球的碰撞,然后地球生命的起源等表达出来。由流行滑落、爆炸、心脏跳动、植物生长、城市等视频素材,演绎了一个生命起源,到文明的诞生、城市的生长等概念。”——李小龙▲“嘿嘿嘿嘿”组作品《生命力》小组成员:刘昊、张大伟、胡伟、杨奕
“我们的作品取材于活动现场的一组干花。当时拿到植物的时候,感觉是一个失去了生命力的植物。我们的初衷是想通过一种新媒体的方式,让植物焕发新的生命。所以,我们把作品命名为“生命力”。人类环境的破坏,已经让河水,森林被污染,我们的作品就是想通过现代科技和声光电的方式,呈现一种这样的现状,并且给人们一些反思。”——刘昊
▲“瞎起”组作品《Wall+Line》小组成员:许振宇、张佳怡、钱科洋、房玮
“我们并没有想那么大的概念,本身就是想表达人在光前面走过的时候,出现一些人和光和环境的互动。”——许振宇
▲“Hello!Up”组作品《对话》 小组成员:徐飞、张宁、许智生、高桦
“我们的作品主题叫‘对话’。我们生活里对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有线上对话,也有线下对话。但是,在我们线上对话的时候,有很多情景是,我们在对话框里发了一大串的哈哈哈哈,但是可能现实中的我们自己却面无表情,坐在那里玩着手机。我们想表达的是新媒体时代,周围的嘈杂和各种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我们人的影响是怎样的?这也是我们对这个现象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张宁
▲“精神小伙”组作品《垃圾的美》 小组成员:赵林、彭思赟、王挺、张林隽
“我们发现在活动现场也有很多本该要丢掉的废弃的材料,我们希望把这些材料拿回来,通过光影和声音,塑造出一种赛博朋克风格的装置。而作品本身的寓意也是想通过这样一种转换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人们发现那些别样的美。”——赵林
小伙伴们分享完自己的作品后,最激动的投票环节开始了,每一位小伙伴都需要为除自己组作品以外的每一组作品投票。Tony老师投票经过激烈的角逐,“Hello!up”组作《对话》作品在所有的创作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小伙伴们表示,他们的作品利用软件收集了现场人的声音,通过新媒体艺术语言和戏剧化的手法,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做了一个实验性和带有行为艺术感的互动作品,从题材创意到表现现实,以及和技术的结合都做得比较完整。工作坊集体合影
我们日常工作中很期待一些新的东西介入,在做商业空间设计的时候,也是需要一些突破,希望能够把新媒体艺术融入到商业空间设计中去。当时看了公众号的活动推送之后,发现这个活动出发点非常贴合设计师的需求,所以不远千里从深圳来到杭州参加这个workshop。 我们在设计中一直想引入数字化的东西,之前做喜茶目前只是满足顾客的看,之后想创造更多的让顾客与空间互动的方案融入到设计方案中去。
——东木筑造设计师彭思赟
我觉得设计其实也是一个很传统的领域,它必然也面临一些改变。不然,它没办法适应后面的发展。无论从客户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今后的很多设计越来越多的开始重视与人的互动,那么新媒体介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几年前就有听朋友在介绍新媒体艺术,虽然自己偶尔想去尝试,但是限于对技术等整个体系的了解,一直没能实质性的去推进。这场workshop算是为我真正意义上去了解和创作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对数字影像、Mapping等新媒体概念有了相对系统的了解和尝试。
——锦莳设计创始人梁海涛
我觉得景观设计领域目前相对传统,景观本身应该也是与人交互很多的领域,但是从这个视角看景观设计和理解的人却不太多。而与新媒体想结合的方向,就更少了。
在我看来目前的很多景观设计项目,存在着硬质化的特点,缺乏柔性的互动与交流。景观设计本来是充满的艺术性的一个设计领域,但现在很多的方案只是一味追求好看,而缺乏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虽然自己入职景观设计领域资历不深,但是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突破点去影响行业,这次的数字影像与创新体验工坊恰好让我看到了一些可能性。一天的工作坊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我在今后从事设计有了很多启发和借鉴意义。
——罗郎景观设计设计师张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