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罗斯加德坚信,科技创新在未来的设计领域将被重用、数码和物质世界的边界将被打破。“如果突然没了灵感,就想想:我们想从科技中得到什么?科技从我们身上又能得到什么?”


冬夜,在荷兰驻上海领事的官邸内,设计师丹·罗斯加德正在向大家描述他的最新设计“Smog”:一个能吸走雾霾的小型装置。窗外灰蒙蒙一片,整座城市已被雾霾笼罩数日,挥之不散。“Smog”适时出现,引发设计与环保界的双向关注。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1979 年出生于荷兰,毕业于阿姆海姆艺术学院,也分别在恩斯赫德美术学院和鹿特丹贝尔加德艺术机构进修过。因为看到了艺术、环境、城市与科技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所以他毕业后没有马上去建筑事务所工作。对他而言,相比设计和建造体积庞大的建筑物,如何让建筑与公共空间更具互动和开放性是一件更具吸引力的事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城市更聪明、更可持续化、更人性。”

 

名为“Flow”的艺术装置

他既是设计师、又是建筑师、艺术家和发明家。《纽约时报》称他为“有商业头脑的嬉皮士”,而他觉得用“艺术企业家”(artist entrepreneur)形容自己再合适不过—他的作品寻求科技与创新的最大结合,力求找到“荒诞与美丽”、“超幻想与低预算”、“理想与科技”之间的那一环,也体现了科技对自然的重新演绎,唤起人们对自然敏锐而喜悦的感知。这个设计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在用技术的手段写诗”,而他的作品本身也成为了跨界合作的产品,成为一首首“科技诗篇”(Techno Poetry)。

 

Studio Roosegaarde 日常工作中使用到的微型晶片

去年,罗斯加德提出了“智能高速公路”的概念模型,探讨可持续、互动式公路的理念,并与欧洲建筑业巨头 Heijmans Infrastructure 达成合作。若“智能高速公路”成为现实,未来的汽车将可以在路边充电,会根据温度改变路面成像效果,比如出现雪花,就是提醒司机天气寒冷,小心打滑。近期,他还联合 V2 实验室完成了一个科技时装项目:“亲密”(Intimacy)。衣服材质采用薄如蝉翼的“智能箔片”,通过交互技术,可以轻易改变服装的透明度。只要轻轻一碰模特,她身上的衣服便会变得透明。在他的作品中,一切都关乎人与产品的交互体验。这些作品令罗斯加德在国际上屡获殊荣。他已两次荣膺荷兰设计大奖,还获得过荷兰 TIM“最具创新领导人”大奖、Charlotte Köhler 大奖、中国“最杰出设计”大奖等。作品在英国泰特美术馆、东京国家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及各地公共空间都有展出。

 

感应灯具 Dune 

2006 年,他在荷兰成立了工作室 Studio Roosegaarde,抱着“将环境与科技结合”的理念创作了包括“Smart Highway”(智能高速公路)、“Dune”(沙丘)等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几年后,罗斯加德把眼光投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中国,在上海开设了分公司。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称之为“玫瑰花园”。中国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和人们对环保的日趋关注,让罗斯加德觉得这里充满探索和设计的空间。

 

薄如蝉翼的智能服装“Intimacy” 

某次在北京出差时,罗斯加德透过酒店窗户望着近在咫尺,却因雾霾若隐若现的央视大楼,突然想到了一个点子—如果有一台巨型电动吸尘器,能把雾霾微粒全部吸走会怎么样?他设想在城市地下某个范围内埋设若干铜制特斯拉线圈,用产生的静电场将空气中悬浮的雾霾颗粒吸附到地面,原理类似摩擦气球吸附头发。他为此请教了荷兰代夫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后者给出的答案是:完全可行。

 

位于北京的雾霾吸尘器的公园蓝图

近日,他们共同开发出了这种装置的第一台原型机,在一个 5 米× 5 米的房间内布满烟雾,并运行了这种装置,结果形成了一个 1 立方米体积的无烟区。“现在就差应用到公共场合了。”罗斯加德说,“这就像入侵地表,改变地貌—但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进行。”他甚至已和北京市长也达成协议,将找一个 50 平方米的公园进行公开试验。项目可能在半年内启动。“北京的雾霾很低,就像处在一个低谷,因此不会有大风。北京会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罗斯加德说,“我想让那里成为北京最干净的公园,每个人都能在那里重新呼吸到新鲜空气。它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认识到环境的严峻。”当人们在城市“不可承受之重”下变得日益麻木和绝望,这或许更像是一种能让人暂时缓解神经的行为艺术。

Smart Highway 智能高速公路

在雾霾吸尘器展示的同一日,罗斯加德的作品“FLOW”在艺术设计展上作为“逆光之城”系列展的一部分也位列其中。他用上百个风扇组成了一面墙,邀请路过的人参与其中。每个人的声音、触觉和行为不同,引发的变化和效应也随之变化。手划过处,风扇由弱到强地转动,形成个性文字和图案,让人与科技和整个空间融为一体。


丹·罗斯加德坚信,科技创新在未来的设计领域将被重用、数码和物质世界的边界将被打破。“如果突然没了灵感,就想想:我们想从科技中得到什么?科技从我们身上又能得到什么?”

跨界-微信底部

文:Kyd 图片提供: Studio Roosegaarde  原文来自《外滩画报》点击这里查看原文链接 转载时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