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风,顾名思义,一种模仿山洞外观的设计风格。

在过去几年中,这种风格常常在住宅、美术馆、博物馆等大型建筑中出现,例如,OPEN事务所在阿那亚海边设计的沙丘美术馆,将一系列“洞穴”状的连续空间隐于沙石之下;建筑师安蒂洛瓦格(Antti Lovag)在地中海岸边为法国实业家PierreBernard设计的“泡泡宫”住宅,球形的外观让人联想到童话故事中主人公的住所。

▲沙丘美术馆

▲法国“泡泡宫”

近一年中,尽管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风格仍处于不可撼动的主流地位,这种反直线、反现代的“洞穴风”却在设计界迅速蔓延开来,今天,就从一些优秀的案例开始,聊聊悄然兴起的“洞穴风”。

01

自然的“复刻”

TAKK事务所为手表品牌Swatch打造的门店空间便是典型的洞穴风,甚至连店铺名字都是“Grotto(洞穴)”。

店铺围绕中间的柱子组织出六个主要空间,通过开洞和凹进,在墙壁上自然形成座位。设计师解释道,“顾客既能坐在40cm高的座位上,也能坐在2米高的地方;既可以悠闲地坐下喝杯咖啡,也可以在墙壁上‘爬上爬下’。”

▲天花平面图

设计师将“地质”的概念引入店铺中,白色的凹凸起伏的墙壁,让人联想到溶洞里的钟乳石。同时,统一的白色弱化了空间的复杂感、混乱感,使其呈现出干净简洁的视觉效果。

富士山下,坐落着另一个白色的洞穴风空间,由保坂猛建筑事务所设计的HOTO FUDO面馆。

设计灵感来自于漂浮在富士山间的云朵,现浇的混凝土外壳塑造出柔和的曲面,呼应云朵的理念。正常视角下,建筑更像是一个剥离于山丘的“白色山洞”。

▲设计灵感来自富士山的云朵

曲面的造形用法从外到内贯穿整个建筑,甚至就餐的桌椅都根据人体工学进行了处理,赋予了空间强烈的整体性与包裹感,这是在直线建筑中很难感知到的。

名为“Grotto(洞穴)”的不仅有马德里的手表店,还有加拿大的一间桑拿房,不同于HOTO面馆用一致的曲面对空间内外进行造形,这间桑拿房的设计师则试图创造一种对比:建筑外观是方正的矩形,内部是不规则起伏的异形空间。

▲桑拿房外观

▲桑拿房内部空间

设计师运用3D激光技术,对雪松木材进行切割,构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内部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这间桑拿房位于休伦湖北侧,这里曾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上最美的落日观赏地,大玻璃窗的设计,让客户在蒸桑拿的同时能欣赏美妙的景色。

▲剖面图

▲平面图

塑造“洞穴”形态的材料也不仅有以上提到的混凝土和木材,隈研吾在北海道的洞爷湖酒店中,便用褶皱的布料构成“洞穴空间”,越南竹艺建筑大师武重义用竹子构造出秩序井然的洞穴造型。

▲洞爷湖酒店餐厅(隈研吾事务所)

▲Nocenco咖啡店(武重义建筑事务所)

02

城市里的演化与变迁

城市里规矩的楼房为野性的洞穴风造成了一定局限性,因此,许多设计师对这种风格进行了简化和提炼,使之与现代化的城市风貌更加契合。

上个月,心理咨询类公众号KnowYourself的第一家线下理疗馆在上海开业,空间由Mur Mur Lab事务所操刀设计。

商店以浅蓝色和白色为主要色调,“洞穴”状的空间位于四层,用作瑜伽、冥想等活动的场所。

▲四层平面图

曲线的包容性与有机性在空间中被表达,一方面,柔美的弧线与子宫的形状类似,带来治愈的能量;另一方面,曲线象征有机,人也会重新拾起与自然的联结,在这样的空间中冥想,或许更容易接收到来自宇宙的能量吧!

深圳一家养生空间同样以“洞穴”为设计理念,壹所设计事务所提取了客户品牌Shuran中的字母“U”,将其作为空间形态的符号特征,延续洞穴主题,提出“圆弧形”作为贯穿品牌与空间的统一设计语言。

▲轴测图

火山岩材质对应洞穴的粗糙质感,暗灰色调的弧形墙面与洞穴曝光不足的特征相对应。波浪墙无规律地起伏,让人感到无拘无束。

位于江苏宿迁的COCODEMER美容院是一个粉色的“洞穴”理念空间,由此外设计事务所操刀。设计师充分将女性柔美的一面融入空间中。

内部整体的灰粉色艺术涂料简化统一空间,造型、收纳、座位、流线…都以曲线形式展开,水吧与三处洽谈休息区相视而独立。

▲爆炸分析图

卡座处的顶面压低及弧形座位加上大叶绿植阻隔了视野且给人带来包裹感,旋转楼梯衔接了上下层的流线,楼梯旁的展示区围绕着楼梯将展品带入视野。

▲旋转楼梯

03

凝视洞穴,就像凝视生命

洞穴风的兴起同样伴随着争议,对这种几千年前、丝毫无法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场景进行“复刻”,一时间似乎很难找到其中的意义。

“人类花了N年从洞穴出来 你又给进去了?”

▲伊朗巴兰滑雪度假村(RYRA Studio)

所谓“洞穴风”,我们真的是在回溯山顶洞人居住的场景?追忆几千年前的原始生活吗?或许不是。

▲重庆文旅城滨河公园(承迹景观)

在这些案例中,设计师多次提到“洞穴”空间给人的包裹感、安全感。

当我们谈论安全感时,除了渴望在内心构筑出坚固的堡垒,同样对外部环境抱有了某种期许。

▲圣托里尼Saint酒店(Kapsimalis Architects)

当我们凝视“洞穴”,我们想到山洞,想到母亲的子宫,想起遥远又熟悉的生命起源,让我们放松、舒展的,正是这样的时刻。

当身处于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成为难以改变的“必然”,又何不在百无聊赖的线性柱网中,多画几道弧线呢?